不要欺辱我们的孩子!
——兼谈男同学生染艾原因与我们面对的挑战
张北川
新闻说高校发现很多大学生感染HIV,绝大多数是男男性传播,一些人已经因病死亡;专家讲这是因为学生“性观念开放、随意”。专家说法对吗?应当怎么办?
一、关于专家说法
我国仅2015年一年,就报告了3000多位在校青少年学生确认艾滋阳性(未成年的中学生约占1/8),其中大多是喜欢同性的的男生(男同)。估计连同前两年和2016年报告的在校学生染艾者,其总数已近万人或更多。可以断定,他们之中不少人艾滋已经发作,因病去世及自杀身死者也有一批人。我们的社会似乎又到了这样的节点:艾滋必须死一批人,才能有些关注。
大中学校男同学生面对的严峻形势,是个沉甸甸的话题,让人痛心。且不说那些青少年男学得知自己染艾时的惊恐,且不说发病同学身心备受折磨,且不说处于疾病终末期的孩子的渴求生命的眼神和挣扎,他们的父母怕是终生难以安睡了,一想到自家孩子就会痛彻心扉。身为医生如我,想到这现实便感到悲愤。
我无法同意那些专家说法,那类说法太过轻率,以致显得轻飘、轻巧和轻佻。我为生活在艾滋阴影中的青少年男同忧虑,为某些医界同行羞愧,并为这社会感到心寒!亚当·斯密在其名著《道德情操论》开首论及“同情”,认为它与“慈悲”几乎是同义词。休谟认为,“广泛的同情是道德感的基础”,“同情是人性中一个很强的原则……同情产生了由人为的德所带来的道德感。”现代科研发现,灵长类(如猩猩等)和许多非灵长类动物(如狗)具有同情心。医学原本是最强调“仁”,最强调关爱之心的,但我们的某些专家却那么冷漠!
不要欺辱我们的孩子!不要让他们再受伤害!无论性向如何,这些青少年很大程度上都还是孩子,是我们社会的孩子。我反对向青少年男同泼污水(我国已有13岁的孩子因同性性行为染艾)。这些孩子是疾病的受害人,板子不应当打在他们身上。只要略知马斯洛的人类动机理论,只要读读社会心理学大家津巴多的《路西法效应》,就会明白很多青少年男同染艾的个中道理。向染艾的孩子们伤口上撒盐,是学界和学术无能,更暴露出许多问题。我们应当小心避免“平庸的恶”,不能把主要责任推到没有话语权的孩子身上。说男同学生“性观念开放”才染病,这是一种隐喻,是暗示孩子们咎由自取。这类说法涉嫌艾滋歧视、性向歧视和年龄歧视。我们的青少年,特别是属于性小众的青少年根本没有什么话语权,指责这样的弱势群体太不公正!
二、男同学生染艾原因
许多人大惑不解:“男同学生往往有知识,知道用安全套可以预防艾滋,可为什么知识与行为分离?”青少年男同学生,特别是大学生染艾,至少涉及三类原因。
第一类原因是社会变迁,包括民众对多样化生活方式的容忍度大幅提升,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和多种社交工具的出现等。这类因素“缩短”了男同社区内的人际距离,包括艾滋病毒传播的人际“距离”。
第二类原因与年龄有关,包括性生理的成熟,大学与中学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显著不同,青少年社群亚文化的影响(如青少年对父母一辈主流文化的反叛和批判等),面向大众与性小众的性科学教育严重缺乏,青少年在社区内的交往中缺少足以保护自己的协商权力和能力等。
我们的青少年男同通常不知道关键信息。他们不知道大量携带艾滋病毒的人并不自知,自己接触的人可能就是如此,病毒近在咫尺;他们只知道社交软件能够提供心理支持,带来朋友和性的快乐,却不知道它同样能缩短病毒到自己身体内的距离;他们只知道社会上有很多人欺凌弱势,却不知道对青少年而言,男同江湖风波险恶,不仅有坑蒙拐骗的坏人,还有许多人恶意传播疾病,如果问那种人为什么故意把艾滋传染给你,他会死盯着你,恶狠狠地说“我就是想这样!”;他们可能知道药物能够一定程度上控制艾滋病毒“繁殖”,却不知道还有耐药的艾滋病毒在男同中流行;他们不知道现今男同社区毒品泛滥,自己使用的rush、“零号胶囊”也是毒品,都可能致死,国内已有青年男同死于rush,有的城市几年前就有不止一个青年男同死于“零号胶囊”,他们还不知道“性+毒品”会加速艾滋传播……青少年男同有太多太多的不知道!没有人及时向他们预警:更大的自由可能带来更大快乐,但也伴随着更大风险。
此外,青少年学生对持有安全套常常心存顾忌。在我国传统文化里,携带和保存安全套,通常提示当事人“性乱”,可能是“流氓”。安全套会“破坏安全”。在“反性主义”文化环境中,要引导青少年男同“勇敢”防艾,是有一定困难的。
第三类原因是男同社区文化的影响,如普遍的多性伴生活方式。有必要指出,如果没有社会道德和法律等对男女专一伴侣关系的支持与保护、制约,一般男子也必然多性伴,同样易染艾。应当指出男同染艾概率高这一客观事实,但绝不能回避首先是社会歧视破坏了男男间建立固定伴侣关系的基础这一现实。同时,个性/性格及既往经历,侥幸心理,性行为习惯,对生命及性和科学的认识,社区内某些避免疾病传播的行为常被拒绝等,也起到一定作用。
